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教育 重庆信息港 2023-12-16 529浏览

专家建议取消公开课,你怎么看?

记者丨殷建

部分内容综合中国新闻社、祖庆说

“教学不是表演。取消各种各样的公开课、示范课,不许再摧残和折磨学生。”最近,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、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呼吁取消公开课、示范课的言论引发广泛关注。

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,这些课都是把学生从教室拉到讲台上,甚至还要配合老师做表演,这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,呼吁坚决禁止。“一个老师就是教书上课,他上好课了,教好书了,就是他的本职工作。”

在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与老师的交流中,不止一位教师表示,只要是当老师,绕不过的就是公开课。因为年轻教师需要上公开课教研交流精进业务,经验丰富的教师则需要上示范课来供大家观摩。“公开课会分为校内、区级、市级等不同级别,同时会与评奖、考核、职称晋升等挂钩。”







那么,为什么教师们对取消公开课产生这么大的反应?公开课应该如何上?我们找了几位一线教师聊了聊。



小张是四川某市一所中学去年入职的新教师,成为老师不到一年,上公开课和听公开课成为了她工作中的重要部分,“一堂公开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,虽然我觉得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成长,但准备一节课需要花上半个月,平时还有很多日常事务要处理,挺累的。”

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小张已经上了差不多10节的公开课,但大多是校级和区级的,听过的公开课则数不清楚了,“每次准备前需要的是先备课,然后再给带自己的老师看,如果思路和内容不对的话,则需要重新来,再做PPT,晚上则是在找课例、查论文,之后就是长时间地磨课。”

公开课到底为何受关注?多位老师也提到了几点。

一是花费时间长,为了给评委留下一个好印象,让自己得到好评,老师需要在讲课前不断地磨合,不断地试讲,就像学生准备考试需要“刷题”,老师则是大家常说的要“磨课”,“磨课作为老师们准备公开课中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,基本就是借其他班上课,通过熟悉公开课流程,再由组内老教师来进行指导、反复打磨试讲的过程。”

“虽然通过磨课可以让大家快速精进教学,但也很考验老师们的心态。如果不顺利,可能都需要推翻好几版,重新找合适的班级来试讲,经常要磨上五六次课,”小张谈到,对于一名新老师来说,磨课环节确实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,但不同的听课老师给出的意见有所不同,也会让自己的思路变得很混乱,不知道怎么处理和应对。

二是注重表演形式,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注重基础知识落实,但遇上公开课的话,尤其是参加比赛,老师需要在备课形式、课堂互动、课堂氛围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。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陈老师深有体会,“如果是常规的师生一问一答,如果放到公开课上,肯定是行不通的,因为不能引起学生兴趣,只有加入夸张的表达形式,这堂课才算得上有特色。”

一般来说,一堂公开课需要在班里讲很多遍,对老师提的问题、同学们的回答都会提前安排好,要是回答得不那么完美,会有另一名同学进行补充。“资深老师上公开课,往往可以将教学思路和课程内容进行结合,但很多老师都不具备这样的经验,只有加入一些噱头来满足要求,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,导致学生没有得到(学习)效果。”



图源千图网

当了教师十余年的陈老师则有着不同的观点,刚开始的时候,她主要担任的是班主任,同时兼顾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,“年轻老师的教学经验不足,而借助公开课的学习训练,除了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,也能鞭策自己主动学习,当然这是个慢慢适应的过程。”

如今,陈老师也在上公开课,但课程内容并不会停留于表面,“作为一名老教师,我更希望通过公开课与年轻教师实现共同成长,不管是课程内容的讲解,还是相关环节的设置,目的还是想让年轻教师们快速适应教学,获得课程中的优秀经验。”



坦白来说,教学本质是传授知识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,而不是在公开场合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。关于公开课的内容和要求,多方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。

四川某中学校长认为,如果只是一刀切取消公开课不太合适,但建议降低公开课的频率。“现在的公开课,老师们会因为外部评价的影响,只是为了追求表面而偏离教学本质——即过度注重公开课,可能导致老师们过于倾注在形式上,忽略了实质性的教学内容。”

“公开课作为一种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形式,我觉得是有益的,尤其有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。如果一味强调取消公开课,其实往往会阻碍教师间的教学交流,使教师在孤立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更多的专业反馈。”该校长谈到。

作为特级教师,张祖庆在其公众号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,中国式公开课——尤其是赛课,确实弊大于利。大型观摩活动呈现的课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课”,而是经过精心彩排的节目,离真实课堂过于遥远。

“我不是反对公开课,而是反对过度打磨的变态公开课。”他提到,过度的公开课不但不利于提升一线教师教学水平,反而会干扰他们的成长(尤其对年轻教师),而且客观上导致了一些人的急功近利。

一个真正希望深度成长的教师,要少听别人的课,多深度研究自己。这一切的前提,需要职称评价体系淡化对公开课的要求。否则,一切涛声依旧。

的确如此,过度的、形式化的公开课不可取,只有强调教师“上好课、教好书”,是对教育本质的基本认知。唯有在关注教学本质、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,提高课堂教学水平,才能真正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。

对于公开课,你怎么看?

重庆信息港

重庆信息港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重庆信息港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5 by 重庆信息港 chq.sczixu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